2020年智能汽车深度报告

时间: 2024-06-24 22:42:19 |   作者: 教育培训

  2020 年全球智能座舱主要产品达 396 亿美元,2018-2022 年市场 CAGR 为 8.8%。根据伟世通数据,2018 年智能座舱主要产品(中控显示屏、信息娱乐解决方案、仪表盘、 HUD)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329 亿美元。

  从汽车座舱升级路径情况来看,座舱产品正处于智能时代初级阶段。60-90 年代为 机械时代,座舱产品主要包括机械式仪表盘及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功能结构单一,基本都是物理按键形式,可提供的信息仅有车速、发动机转速、水温、油耗等基本信息;2000-2015 年为电子化时代,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座舱产品进入电子时代,装置 仍以机械仪表为主,但少数小尺寸中控液晶显示开始使用,此外也增加了导航系统、影 音等功能,为驾驶员提供较多信息,整体单车配套价值在 2000 元以内。2015 年进入智 能时代初级阶段,以大尺寸中控液晶屏为代表率先替代传统中控,全液晶仪表开始逐步 替代传统仪表,中控屏与仪表盘一体化设计的方案开始出现,少数车型新增 HUD 抬头 显示、流媒体后视镜等,人机交互方式多样化,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整体单车配套价 值约为 4500 元。但现阶段大部分座舱产品仍是分布式离散控制,即操作系统互相独立, 核心技术体现为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未来,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逐步应用,芯片和算法等性能增加,座舱产品将进一步升级,一芯多屏、多屏互融、立体式虚拟呈现等技术 普及,核心技术体现为进一步集成智能驾驶的能力,整体单车配套价值超过 8000 元。

  2020 年全球智能座舱主要产品达 396 亿美元,2018-2022 年市场 CAGR 为 8.8%。根据伟世通数据,2018 年智能座舱主要产品(中控显示屏、信息娱乐解决方案、仪表盘、 HUD)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329 亿美元。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用户对安全和娱乐功能需 求升级,产品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促使成本价格进一步下探,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 为 396 亿美元,至 2022 年可达 461 亿美元,2018-2022 年市场规模 CAGR 约为 8.8%。

  我们测算智能座舱产品前装市场容量步骤如下。第一步:乘用车市场容量预测。根 据中汽协数据,2019 年我国乘用车汽车产量为 2136 万辆。借鉴日韩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国内乘用车千人保有量 2019-2025 年将逐步攀升至 200 辆,预计 2019-2025 年国内乘用 车产量复合增速 3%。第二步:各产品前装市场渗透率预测。根据汽车之家披露的标配 情况,产品渗透率从自建样本库获取。共有 60 个样本车型,均采集高中低三个档次的 产品搭载情况。(备注:本测算均指前装市场。六大座舱产品均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驾驶信息显示系统、HUD、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显示,且先后顺序不 变。)

  假设 2017-2020 年自建样本体系的产品渗透率即为各产品前装市场渗透率。根据 样本统计数据,2019 年座舱产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HUD、 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显示)渗透率分别为 83.1%、15.0%、7.5%、 3.1%、10.6%、0.6%。其中车载信息系统功能集成度较高,产品较为成熟,渗透率较 高,其他产品均处于普及期,渗透率均在 15%以内。

  假设至 2025 年座舱产品前装市场渗透率将分别提升至 98%、60%、30%、26%、 44%、7%。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六大座舱产品渗透率将加速提升,主要因素为:1)随 着消费者对汽车功能安全和娱乐需求不断提升,更加愿意为智能座舱产品买单;2) 车企将智能座舱作为新车型亮点,以此来增加市场竞争力;3)随着智能新技术逐渐 成熟,5G 商用后,用户体验更加良好,销量上升带来成本的进一步下探。

  第三步:各产品的单车价值预测。六大座舱产品 2019 年单车价值分别为 1800、2700、 1400、770、260、1100 元/套。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行车记录仪由于产品成熟度较 高,因此单车配套价值将随着功能集成逐年缓慢提升,并趋于稳定。其余产品上市时间较晚,目前单车配套价值相对较高,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渗透率提升后,成本进一步下 探,单车配套价值有望先下降,而后趋于稳定。预计到 2025 年,座舱产品单车价值分 别为 1910、2315、1318、725、276、1035 元/套。

  2025 年智能座舱主要产品市场规模达1030 亿元,2019-2025 年 CAGR 达 15.2%。 经测算,2020 年智能座舱主要产品市场规模达 566.8 亿元,同比增长 28.5%。随着 5G逐步落地,主机厂纷纷推出搭载智能座舱产品的新车型,智能座舱产品渗透率加速提升, 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到 1030 亿元,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信息显示系统为最 大的两个市场,占智能座舱主要产品市场的比例分别为 46.4%/34.4%。2019-2025 年复合 增速较快的细分市场为后排液晶显示、流媒体后视镜,均超过 45%,但由于后排液晶显 示渗透率较低,流媒体后视镜单车配套价值量较小,因此贡献的增量均较小。2019 年全 液晶仪表盘已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至 2025 年将贡献主要增量市场。

  智能座舱全产业链分为三大环节:上游-中游-下游。中游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 是一级供应商,通过整合上游各类软硬件,组装成智能座舱产品,提供给下游集成厂商。

  一芯多屏技术是未来主要发展趋势。随着汽车座舱内部功能越来越丰富,而传统座 舱,仪表、娱乐、中控等系统相互独立,主要由单一芯片驱动单个功能/系统,通信开销 大。“一芯多屏”模式采用一颗芯片支持多个操作系统,不仅解决了系统之间高成本的 通信开销问题,同时缩短了通信时间。

  座舱域控制器芯片形成传统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厂商两大阵营。座舱域控制器芯片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 NXP、德州仪器、瑞萨电子等传统汽车芯片厂商,主要面向中低 端市场,此外手机领域的厂商如联发科、三星、高通等也加入市场竞争中,主要面向高端市场。由于域控制器芯片市场仍处于行业萌芽期,目前国内搭载座舱域控制器芯片的 车型绝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德州仪器的 Jacinto6 和 NXP 的 i.mx6 等上一代产品。国内竞 争者主要有华为、地平线 年全球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约为 40 万套,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将超过 1300 万套,2019-2025 年均增长 79%。

  汽车操作系统主要分为安全相关的车控操作系统和与用户体验相关的车载操作系 统两大部分。其中,车载操作系统应用于导航、信息娱乐、蓝牙语音等。

  底层车载操作系统形成 QNX、Linux、Android 三大阵营,WinCE 即将退出市场。QNX、Linux 是车载操作系统的鼻祖。QNX 具有安全性高等优点,主要应用于仪表,但 其并非开源,因此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与 QNX 相比,Linux 为免费的开 源系统,具备定制开发灵活、成本较低等特点,主要应用于信息娱乐系统。谷歌 Android 是基于 Linux 系统内核开发而来,应用生态优于 QNX、Linux,并逐渐成为新的一级。国内企业也纷纷加入操作系统竞争市场,阿里基于 Linux 系统内核开发出 AliOS,上汽 荣威所搭载的斑马智行系统即基于 AliOS 打造。此外,鸿蒙系统(Harmony OS)同样 基于 Linux 系统内核开发。WinCE 由微软开发,但现阶段开发者和应用已经非常少,微 软计划 2021 年 3 月终止对它的技术服务。

  各大车企均基于底层操作系统开发其专属操作系统。大部分车企会在底层操作系统基础之上进行定制化开发其专属的车载操作系统。例如基于 QNX 底层操作系统的车企 有福特、奔驰、奥迪、宝马、大众、沃尔沃等,基于 Linux 底层操作系统的车企有特斯 拉、丰田、雪佛兰等。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17 年全球车载操作系统以 QNX 为主,其 市占率约为 49%,Linux(包含 Android)、 Win CE 分别列第二、第三位。Android 凭借 开源和广泛的应用生态,市场占有率将持续提升。Win CE 由于开发者和使用者少,微 软终止技术支持后,市占率将逐步降低。国内能提供定制专属操作系统的上市企业包括:中科创达、东软集团、诚迈科技、四维图新以及德赛等车机系统 Tier 1 级供应商等。

  Hypervisor 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共享软件。Hypervisor(又称虚拟机监视器) 是一种运行在物理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中间软件层。由于智能座舱需要同步支持 QNX、Android、Linux 等多操作系统,因此在物理硬件之上需要一个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以支持各操作系统的运行。Hypervisors 即可协调着硬件资源的访问,也 可在各个虚拟机(VM)之间施加防护。当服务器启动并执行 Hypervisor 时,它会加载 各虚拟机客户端的操作系统,同时会分配给各虚拟机适量的内存,CPU,网络和磁盘等 资源。常见的车载 Hypervisor 包括 QNX Hypervisor、ACRN、COQOS、PikeOS 和哈曼 Device Virtualization 等。

  我国中间件市场主要由 IBM、Oracle 等外资软件巨头占据。中间件层又称系统服 务层,居于操作系统之上,应用之下。中间件可提供一系列丰富的组件和接口,应用程序借助此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具体包括文件系统、图形用户界面 和任务管理等。

  根据 CCW Research,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间件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2015-2019 年国内中间件市场复合增速 9.5%,2019 年市场规模 72.4 亿元。根据华为发 布的《鲲鹏计算产业白皮书》预计,到 2023 年中国中间件市场规模为 13.6 亿美元(约 95亿元), 5年复合增速为15.7%;全球中间件市场规模为434亿美元, 5年复合增速10.3%。若中间件有 20%应用于汽车行业,2023 年则中国车载中间件市场约 19 亿元,全球车载 中间件市场规模约为 86.8 亿美元。IBM、Oracle 进入我国软件基础平台行业较早,凭借 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研发实力的优势,在中间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中间件企 业包括普元信息、东方通、宝兰德、中创股份、金蝶天燕、中科创达、东软集团等。

  应用程序种类繁多,主要由众多互联网公司及相应的细分行业厂商提供。应用程序层位于软件层次结构的最顶层,负责系统功能和业务裸机的实现。以地图导航市场为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车载导航地图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12-2018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28%,至 2018 年市场规模已达 42 亿元。前装车载导航地图主要由四 维图新、高德地图、凯立德供应,其中四维图新以 38.3%的市场占比位居第一。

  传统电子类产品主要由传统汽车电子厂商提供。以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和模块市场 为例,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7 全球分立器件和模组市场提供商主要为英飞 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三菱、东芝、瑞萨电子等传统汽车电子厂商。国内提供商包 括闻泰科技、华虹半导体、捷捷微电、扬杰科技等。

  显示面板逐渐由LCD向OLED、大尺寸方向发展。显示面板按可分为LCD和OLED 两大类,LCD 即为液晶显示面板,主要依靠背光源发光,是目前多数座舱中控屏采用方 案;OLED 是指可以主动发光的面板,由于其具有对比度强、色彩鲜艳,且形态可弯曲 等优点,越来越多智能座舱开始采用 OLED 方案。

  参照 IHS 数据,2019 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市场达 79 亿美元,较 2016 年增长了 19 亿美元,复合增速约 9.6%。随着未来车载显示逐渐向大尺寸,多屏化方向发展,车载显示面板市场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3 年市场规模达 95 亿美元,复合增速 4.7%。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19H1 LG Display 在车载显示市场销售额为 8.58 亿美元,市占 率达 22.5%,位列第一。日本 JDI、台湾 AUO、天马分别以 15.9%、13.3%、11.3%的市 占率位列二至四位。国内显示面板供应商包括长信科技、京东方、莱宝高科、微星科技 等。

  随着汽车新四化发展,车用 PCB 市场快速增长。一方面由于汽车对高频率和高速 传输数据需求,使得高频高速 PCB 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新能源增加了电控领域对 PCB 的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驱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参照中投产业研究院数据,全球 车用PCB市场规模由2009年的28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8.6%。

  汽车 PCB 主要由美资、日资和台资企业主导。2017 年车用 PCB 前五大供应商包括 敬鹏(台资,9.1%)、 TTM(美资,7.2%)、 CMK(日资,6.5%) 、MEIKO(日资 6.3%) 和建滔(港资,5.0%) 。国内大陆提供商主要为沪电股份等。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由传统中控台发展而来,最初车企在中控台仅加装音视频与导航一体化的车载主机。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信息、娱乐、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的提升,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逐渐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集成了车载 DVD、倒车影像、与智能收 集互联的投影模式、多媒体、WIFI、蓝牙、辅助泊车等功能。

  目前中控液晶屏整体渗透率已达高位,中低端车型渗透率未来仍将缓慢上升。根据 前文样本统计,2017 年 20 万以上车型液晶中控屏渗透率已达 84.1%,至 2019 年 20 万 以上车型渗透率已达 100%。12 万以下车型渗透率也从 2017 年的 47.8%提升到 2020 年 的 73.1%。未来中控液晶屏的渗透率仍将缓慢提升,并逐渐向大尺寸、多联屏方向发展。

  按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车型来分,合资品牌渗透节奏略慢于自主品牌,截止目前渗 透率均达90%左右。据样本统计情况,2017年自主和合资渗透率分别为74.6%和68.8%, 至 2020 年渗透率分别达 89.7%和 90.6%。

  全球车载娱乐系统+车载信息系统我们重点参考了伟世通分析数据。2015 年全球车 载娱乐系统(中控屏为主)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为 57%,分别是:伟世通(26%)、大 陆(15%)、博世(7%)、夏普(5%)和德赛西威(4%)。2015 年全球车载信息系统(软 件解决方案为主)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 46%,分别是:哈曼(13%)、阿尔派(10%)、 博世(9%)、三菱(7%)、电装(7%)。

  国内智能座舱基本以车载娱乐系统(中控屏为主),后期逐步转型增加车载信息系 统(以软件解决方案为主)。国内供应商已经上市有 5 家: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 /路畅科技/索菱股份,非上市主要有 5 家:航盛电子/好帮手/远特科技/博泰车联网/车联 天下。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产业调研:除了均胜电子通过海外收购形式直接切入海外供应链,国内智能座舱配套自主品牌主机厂为主,合资品牌主机厂配套为辅。德赛西威和 航盛电子是国内供应商体量较大的两家企业,均不同程度进入了德系/日系/美系全球供 应链,其他国内供应商基本以配套自主品牌为主,甚至部分还主要做后装市场。根据前 文市场规模测算,2018 年国内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市场规模约为 324.2 亿元。2018 年德 赛西威这两块营收合计约 45 亿元,市占率达 13.9%。

  传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主要向驾驶者提供的信息包括车速、转速、水温等,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加快,车辆电量电压、联网情况、导航信息、预警信息等也必须通过仪表盘来告知驾驶员。传统的机械式仪表已不能胜任这项任务,取而代之的是全液晶仪表。全液晶仪表未来将显示更多的安全和娱乐信息,此外也会集成更多的主动安全功能、 ADAS 信息,有望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一体化融合。

  中高端车型全液晶仪表处于快速渗透期,未来有望逐渐由中高端向低端快速渗透。根据样本统计情况,2017年12-20万、 20万以上车型全液晶仪表渗透率仅分别为10.9%、 6.8%,至 2020 年渗透率已达 33.3%、38.9%,渗透率提升迅速。12 万以下车型近几年全 液晶仪表渗透率仍较低,至 2020 年仅 3.9%。随着技术成熟,规模化应用后,成本进一 步下探,未来低端车型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全液晶仪表渗透率合资和自主品牌均处于快速提升期。根据样本统计情况,全液晶 仪表合资品牌渗透节奏明显慢于自主品牌,2017年自主和合资渗透率分别10.0%/2.6%。但2020年度款车型来看,合资基本追平自主,自主和合资渗透率分别为28.2%和26.4%。

  全球驾驶信息显示系统我们重点参考了伟世通分析数据。2015 年全球驾驶信息显示 系统(即仪表)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为 57%,分别是:大陆(26%)、电装(17%)、伟 世通(16%)、日本精机(10%)和马瑞利(7%)。此外,国内供应商还包括德赛西威、友华光电、航盛电子、东软集团、上海仪电、比亚迪等。

  现阶段 HUD 整体渗透率较低,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中,未来有望由高端向中低端 车型加速渗透。2017-2020 年 20 万以上车型渗透率在 18%-25%之间;样本中 12 万-20 万车型中仅雷凌 2019 年度款搭载以外,其他车型均未搭载。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HUD 设计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所以现阶段主要搭载在高端车型上,随着技术逐渐成 熟,成本进一步降低,未来三年有望由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加速渗透。

  HUD 主要搭载合资品牌车型中。与液晶中控和全液晶仪表不同,HUD 前装主要搭 载在合资品牌车型中,且合资品牌车型 HUD 渗透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由 2017 年的 10.4%提升至 2020 年的 15.1%,而样本中的自主品牌车型均未搭载 HUD。

  全球 HUD 我们重点参考了伟世通分析数据。2015 年全球 HUD 前五大供应商集中 度为 92%:日本精机(47%)、大陆(19%)、电装(15%)、伟世通(6%)和博世(5%)。此外,国内供应商包括泽景电子、京龙睿信、衍视科技、华阳集团、未来黑科技等。

  流媒体后视镜是将车内后视镜变成一个实时后方路况显示屏,主要是通过高清的外置后视摄像头对车辆后方的实时路况进行拍摄,并把图像呈现到后视镜上。该配置的优 点在于:1)可视范围更宽。该配置的可视角度可达传统后视镜的 3 倍,大大提升了可 视范围,很大程度上减少车后方的视野盲区。2)清晰度更高,防眩晕。由于其使用感 光元件和特殊的算法实现防眩光,自动调节光线至舒适程度,又能清晰还原车后环境, 更有利于行车以及泊车的安全。

  现阶段流媒体后视镜市场仍处于培育期,整体渗透率较低。按价格带来看, 2017-2020 年各价格带车型渗透率均在 15%以内,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流媒体后视 镜设计难度较大,相对传统后视镜成本较高,所以现阶段主要搭载在高端车型上。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未来三年有望由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加速渗透。按 自主/合资品牌车型来看,近几年自主/合资品牌车型渗透率仍较低,均在 10%以内。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国内供应商主要包括凌度、贝思特、华阳集团、台北研勤科技、360 安全科技、小蚁科技、嘉丰卓越、捷渡、好帮手等。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现阶段行车 记录仪前装市场整体渗透率较低,未来提升可期。2017-2020 年各价格带车型渗透率均 在 25%以内波动;自主车型渗透率略高于合资品牌。行车记录仪技术较为成熟,但前装 市场渗透率较低原因为:1)部分国家不允许安装行车记录仪。受法律法规影响,为保 护个人隐私,欧美部分国家禁止安装行车记录仪;2)部分国家允许安装,但不可作为 交通事故证据;3)国内未强制规定安装行车记录仪。参考智研咨询分析数据,2018 年 我国国内行车记录仪需求总量为 2620.9 万台(后装为主) 。随着消费者对行车安全需求 提升,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行车记录仪保留实用功能,剔除多余华而不实的功能,前 装渗透率提升可期。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国内行车记录仪供应商主要可分为智能专业/ 家电和 IT/车载电子/卫星导航和地图/汽车六大类厂商,其中凌度、360 等厂商市占率较 高。

  现阶段后排液晶显示市场仍处于培育期,整体渗透率不足 2%,发展潜力大。后排 液晶显示是后排乘客的专享娱乐配置,可增添后排娱乐性,具备通讯、办公、上网、外 接游戏机等功能。按价格带来看,2017-2020 年仅 20 万以上高端车型会配置后排液晶显 示,但渗透率仍不足 5%。按自主/合资品牌车型来看,近几年仅合资品牌车型配置后排 液晶显示,且渗透率不足 3%。

  后排液晶显示主要供应商可参考前文车载娱乐系统供应商,分别是:伟世通(26%)、 大陆(15%)、博世(7%)、夏普(5%)和德赛西威(4%),合计市场份额为 57%。

  传统座舱产业链主要由整车厂商主导,传统 Tier 1 级供应商向整车供应商直接提供 座舱产品,主要原材料来自于更上游的 Tier 2 级供应商。而智能座舱产业链中,上游零 部件厂商寻求向下延展,下游整车厂商需求向上延展,纷纷抢夺 Tier 0.5 座舱解决方案 集成供应商的位置,呈现出明显的融合和跨界趋势。此次博弈出现了,分别为:整车厂、传统 Tier 1、互联网。

  我们认为目前整车厂、互联网、传统 Tier 1 三方势力各有优劣势。整车厂拥有成熟 的汽车研发、生产、供应链体系,但是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也无互联网公司广泛的应用生态。互联网巨头虽然拥有完善的应用生态,极强的底层系统开发能力,但是与整车厂 的合作经验不足,对硬件集成开发的经验不足。传统 Tier 1 级供应商虽然没有互联网巨 头的应用生态与开发底层操作系统的能力,但具备一定的系统定制能力,这是整车厂商 并不具备的;相较于互联网企业,Tier 1 企业还具有丰富的车规级硬件开发能力,拥有 与车厂合作开发的丰富经验,也更容易获取核心基础数据,这是互联网公司不具备的。

  智能汽车由于安装大量的传感器/处理器以及越来越多的人机交互,因此可产生大 量的数据,主要分为操控、使用、性能、工况、交互、环境六大类数据。根据不同应用来分,行车工况数据(包括操控、使用、工况、性能数据)、用户数据(或交互数据)、地图数据(或环境数据)。汽车行车工况数据对汽车品质、技术提升、后市场维护以及后续车型开发意义重大。环境数据可用来提高地图的准确性,达到实时更新,以满足高级自动驾驶阶段对高精度地图数据的需求。用户与车之间的交互产生了大量的娱乐、社 交、购物等用户数据,可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数据增值服务。

  行车工况数据是关系着车辆行驶安全,目前是牢牢掌控在车企手中。地图数据主要由地图商和车企共享。而基于车联网平台形成大量用户数据是未来增值服务核心部分。最终汽车或类似于手机,以上三部分汇总形成大数据,在产业链核心玩家中分配。

  车载信息娱乐服务的提供模式是各方争夺的关键。车载信息娱乐服务的提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车联网服务平台向车载终端提供,主要由整车厂商主导,互联网和供应商支持开发;另一种是通过投影模式将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内容投影在屏幕上播放,主 要由互联网公司主导,整车厂商和供应商处于被动地位。

  由整车厂商主导的模式,整车厂提供的增值服务有限。由整车厂主导,独立或委托汽车电子厂商开发车载系统及服务平台,独立运营并向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典型 的代表如通用 onStar 安吉星、丰田 G-BOOK 智能副驾系统、上汽乘用车 inkaNet3G 智 能行车系统、福特 SYNC、吉利 G-netlink、广汽智慧传祺 T-Box 系统等。整车厂可拥有 大量的行车工况数据,以此来提高自身技术研发和下一代产品研发。而整车厂无法绕过互联网巨头,为用户提供推荐商品等,使手中的用户数据变现,主要由于互联网巨头具 有购物、支付、社交等应用生态的垄断优势。

  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汽车数据争夺赛,企图开辟新的生态圈。2014 年,苹果推出 Carplay 投影模式,谷歌牵头成立 OOA(开放汽车联盟),并于同年 6 月推出 Android Auto 投影模式。2016 年,谷歌又推出 Android Auto 嵌入式操作系统。此外,国内的互联网巨 头也纷纷进局。2015 年,百度发布 CarLife,阿里推出 YunOS for car,腾讯推出 MyCar。此外 ICT 厂商华为也加入阵营,于 2019 年推出 Hicar 智慧互联解决方案。苹果给车企 和 Tier 1 级供应商定制空间较小,投影 APP 及布局设计都取决于苹果公司,车企自身定 制的专属 APP 也需要按照 CarPlay 去重新开发来适配。虽然整车厂可基于谷歌的嵌入式 操作系统及其软件组件开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及其应用,大大节省了技术研发投入,但整车厂商不愿接受操作系统的版本升级、管理及第三方信息娱乐系统应用的审核权都掌握在谷歌手中。从 2014 年以来,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如丰田 已明确表示不支持谷歌和苹果的投影模式。究其根因,主要是车企不愿把汽车数据共享 给互联网公司,也不愿意互联网公司掌控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传统座舱产业链中的优质 Tier 1(车机供应商)有望在此次变革中,分到增值服务 的大蛋糕。由于互联网巨头拥有成熟的应用生态,理论上可将成熟的生态移植到车载信息平台,在三方势力角逐中,处于强势地位。处于弱势的整车厂商更有可能与传统车机 企业合作,使得传统车企地位上升,获得更多增值服务的蛋糕。

  我们认为在此次变革中,传统 Tier 1(车机供应商)最终成为 Tier 0.5(座舱解决 方案集成商)应具备 2 点能力:1)提供专属操作系统的能力。由于整车厂寻求品牌的 差异化,需要供应商为其提供专属操作系统,而又由于 AGL 等开源车载操作系统的存 在,为定制操作系统提供了基础,因此传统 Tier 1 应至少具备定制操作系统的能力,为 整车厂提供差异化产品。2)提供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计算平台)的能力。智能座舱正处于市场快速增长期,未来智能座舱使用一颗域控制器芯片,支持多个操作系统, 从而才能达到高度集成,各个系统和芯片互相联系,达到实时数据通信。因此传统 Tier 1 应具备更好的适配域控制器芯片、电子元器件以及操作系统等的软硬件集成开发能力。

  而未来智能座舱还将和 ADAS相互融合发展。HMI是 ADAS和智能座舱的结合点。HMI(人机交互)从传统的按键和触屏控制发展到现阶段的手势判断、语音控制,此外, 随着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这些技术有望加速应 用于 HMI 系统。由于智能座舱较 ADAS 车规级功能安全标准要求较低,因此落地更早。如一般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仅需通过 QM/ASIL A(QM 表示与安全无关)即可,而驾驶 信息显示系统(即仪表)则需要通过 ASIL B, ADAS 相关(如雷达)则需要通过 ASIL C/D。因安全等级要求更低,整车厂在智能座舱方案选型上更加激进,更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和技术方案。例如同属于座舱领域的产品,因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控单元的安全等级要求更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渗透率节奏快于全液晶仪表,因此,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智 能座舱先于 ADAS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