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韩信与:论军事体制的转变

时间: 2024-05-17 16:27:19 |   作者: 智能重介密控

  韩信不同于项羽,项羽属于无师自通的天才级战争选手。项羽小的时候又想学剑,又想学万人敌,到头来一个没学成,但是并不耽误人家那爆棚的武力值输出。巨鹿之战打崩秦帝国精锐,彭城之战打崩刘邦的六十万大军,全都是以少胜多。韩信虽然也是属于战神级别,却不属于项羽那种无师自通型。韩信喜好兵法,在那个时代,识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韩信不仅识字,而且还专好兵法。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开始了自己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他为刘邦做的第一个规划就是东出,计定三秦。瞻仰下韩信的风采,咋感觉年纪轻轻就秃了头。

  韩信从一个不起眼的治粟都尉,一跃成为大将军后,不仅没现眼,还证明了物超所值。这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而这缘由是文章最开始提到的那句话:韩信申军法,这说明韩信此时掌握了军队的操作系统。而这套操作系统不仅能拿起来就用,还能保质保量的输出,说明这是一套成熟的体系,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按照当时几个国家的情况去看,这套操作系统只能是秦国的军制。韩信正是靠着这一套操作系统,保证了自己的战术思想可以准确无误的落地,实际做到了指挥就是艺术。跟这样的领导干,真的是走了大运,不用怕被别人打,永远都是咱打别人,军功只是多跟少的问题。

  两千多年后,国共内战,对于军队的指挥就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令人赞叹不已。而这背后,也是源自一场军事体制改革。

  1938年11月,在《战争和战略的问题》中,陈述了当前战争的特点以及形势: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过程,和四个战略时期之间,共存在着三个战略的转变。第一个,国内游击战争和国内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二个,国内正规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三个,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

  在《论持久战》中,为了驳斥中国抗日战争的速胜论和速败论中,论述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和军事战略上的三种作战形式: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是与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此阶段中我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作战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主体地位。此阶段的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

  的文章中指出,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战争的战术是不同的,必须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作战方式。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定,并调整了战略部署。围绕这一战略决定,中央认为过去的作战方式已不再适合,需要实行军事战略转变。所谓军事战略转变,是指战争的态势发生改变时,军事战略上的改变。

  1945年8月11日,中央在《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指出“我军应该迅速集中,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准备用于制止内战方面”。军的作战特点主要是以阵地战为主,毕竟有太多的部队,美系装备太多,运送啥的不是很方便。对手出现了变化,我军的主要作战方式开始发生改变,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

  运动战: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运动战的运用归结为这样一段话“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与各个击破”。运动战及具体要义是最早系统提出的,运动战是利用大兵团伏击消耗有生力量的一种决战方式,对战场的形势有较大的决定性。

  游击战:是一种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根本原则的作战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主要以小规模部队(远小于运动战所投入的兵力)的袭扰,一般多为主力决战前的战术性准备,对战局的影响一般不大。并且游击战本身调用的战斗力量很少,因而在机动灵活、时机选择上要比运动战方便很多。比如晚上的偷袭,并不一定是要消灭敌人,而是让敌人睡不好觉,第二天没精神,来回反复的折磨,直到敌人的士气堕入谷底。

  阵地战:军队依托阵地的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阵地攻防作战和海岸、海岛的阵地攻防作战等。阵地战通过防守或夺取阵地实现作战目的。其主要特征是作战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准备充分,各种保障比较严密。

  既然战略方针定了,作战形式也已经转变为了以运动战为主,那么军事体制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央开始编组野战兵团,健全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1945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各大单位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华中军区、晋察冀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中原军区和华南各游击纵队。

  晋绥野战军主要是负责平绥路西段与同蒲路北段,机动作战,协同晋察冀军区抗击军的进攻。司令员是吕正操,政治委员是林枫,二人调往东北后,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晋绥野战军主要由四个旅构成:第358旅,独立第1旅,独立第2旅,独立第3旅。该军主要包含三个军区:吕梁军区、雁门军区、绥蒙军区。晋绥野战军直接隶属于。晋绥野战军跟晋绥军区总兵力约6万人。著名的影视人物李云龙同志就是隶属于此军区的。

  晋绥联防军保留原有番号,总兵力3万多人,主要作战任务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王世泰为代司令员,任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治委员。主要由教导旅、警备第1旅、新编第4旅、警备第3旅、新编第11旅、第385旅,绥德警备区。

  晋冀鲁豫解放区拥有2400万人口,人民军队30余万人,地方民兵40万人。分为四部分:太岳、太行、冀南、晋鲁豫。上党战役就是发生在该区,由于该地理位置极佳,与晋绥、华东、晋察冀、中原解放区相连,颇有一种众星拱月的感觉。自然也就成为了重点进攻的地区之一。1945年8月20日,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任晋冀鲁豫局书记,为副书记。任军区司令员,为政治委员。

  晋冀鲁豫军区刚一成立,便同阎锡山激战上党地区,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水平。晋冀鲁豫军区整编后的部队序列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第5纵队、第6纵队、第7纵队。除此之外,还包括民主建国军(高树勋部),军区直属第17师。晋冀鲁豫军区分为四个军区: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全军区共有野战军8万人,地方部队23万余人。

  晋冀鲁豫军区的主要作战任务除了保卫本解放区外,还有协同友邻部队打破敌人企图进占平津与东北的企图,在新解放区,迅速建立和加强人民政权,在全区全力发展生产等等。

  山东军区的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是罗荣桓,这种地方军区一把手是一个人的情况在几大军区中比较少见,这充分证明了中央对于罗荣桓同志的信任。在此瞻仰下罗荣桓元帅的风貌。

  山东军区组建于1945年8月11日,军区野战部队共建了8个师: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第5师、第6师、第7师、第8师。除了野战部队外,山东军区还将剩余大部分编为了警备旅,作为各军区的机动部队。直属部队有独立第1旅、独立第2旅、独立第3旅、独立第4旅。野战军有7万余人,全军区共有20余万人。山东军区包含5个军区:鲁中军区、鲁南军区、胶东军区、渤海军区、滨海军区。

  经过整编后的山东军区主要的作战任务是在徐州至济南一线激动作战,切断津浦路,组织军向北进攻。

  华中军区主要的地域是在苏皖地区,张鼎臣任司令员,邓子辉任政治委员,其中我们大名鼎鼎的“战神”粟裕也是属于此军区,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谭震林。部队包括:第6纵队、第7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共计野战军4万余人,地方部队12万人,共计16万人。主要任务是坚持华中,巩固山东,在苏皖地区控制战略要地,实施机动歼敌,配合山东野战军的津浦路作战,阻止军北犯。

  晋察冀解放区主要是由山西北部、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省西部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组成,是在抗日战争中最早创立的根据地之一。该解放区是东北与关内各地的枢纽,地理位置极佳,控制了该地区,也就控制了进入东北的咽喉。对于中央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很重要。1945年10,中央组建野战军与地方军队。

  晋察冀军区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两个野战军和5个军区,两个野战军分别是:第1野战军(晋察冀地区)和第2野战军(冀热辽地区),5个军区分别是:冀中军区、冀晋军区、冀察军区、冀热辽军区、冀东军区。第1野战军司令员跟政治委员是,第2野战军司令员是肖克,政治委员是罗瑞卿。全军区共有9个野战纵队,共计21万余人;5个军区,共计10余万人,总兵力30余万人,民兵在90万人左右。

  第1野战军包括四个纵队:冀晋纵队(陈正湘部)、冀察纵队(郭天民部)、冀察纵队(刘道生部)、冀中纵队(杨成武部),主要作战任务是协同晋绥军区大家傅作义部和阎锡山部的进攻。

  第2野战军包括5个纵队:第1纵队、热辽纵队(黄永胜部)、冀东纵队(詹才芳部)、冀晋纵队(赵尔陆部)、冀中纵队(黄寿发部),主要作战任务是打击进犯冀热辽地区的军,协同东北民主联军作战,配合其他部队对津浦路、北宁路、平承路进行分段击破,阻滞军的进攻。

  1946年1月,东北局根据形势发展和中央指示,对部队进行改编,改编为4大军区:北满、南满、东满、西满。东北民主联军为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主力部队整编为野战军,组建了若干补充团和地方武装。北满军区部队包括:第1师、第7师、独立第2旅,总兵力与6.4万人。南满军区下辖1个直属军分区,2个纵队,1个军区。包括第3纵队、第4纵队、安东军区,总兵力约11万人。西满军区下辖1个师,2个军区。包括第3师、辽西军区、嫩南军区,总兵力约6万人。东满军区下辖3个直属旅、2个纵队、3个军区,包括第22旅、第23旅、第24旅、第7纵队、吉黑纵队、吉东军区、通化军区、辽北军区,总兵力约6.7万人。4大军区合计人口32万人。从1945年9月开始派部队进入东北,到1946年2月,东北局就已发展到32万人,其速度之快令人叹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东北局的政策符合当地的情况。

  1945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原局,同时组建中原军区。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包括两个纵队和三个军区,两个纵队:第1纵队,第2纵队,三个军区:江汉军区、鄂东军区、河南军区。整编之后,中原野战纵队和地方武装各3万人,总兵力达6万余人。其主要作战任务是以鄂豫边桐柏为中心,吸引和前置军5-6个军的兵力,对其他解放区的斗争做有效的战略配合。

  主要是位于华南地区的人民武装,总人数约2.7万人,主要是在粤北、赣南、海南岛等地。主要作战任务是保卫粤北、赣南、海南岛等根据地。

  当年韩信在劝汉王迅速东归的时候,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当时汉王的军队人员以沛县等东部地区为主,属于经济发达地带,汉中属于欠发达地区。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离家千万里,还没到地方,大部分人都开溜了。原因很简单,大家已经逐渐看明白了,跟着你没前途。韩信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给给刘邦的建议中就提到了,赶紧带队伍打回去,这样队伍凝聚力强,不用怕被打散。等人都跑光了,再重整军队就来不及了。

  两千年后,在这场军事体制改革中,如何保证从思想上、组织上完成由抗日战争向国内革命的转变,让广大队伍认清形势,重新凝聚起来,争取和平,准备战争,这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了,国内刚刚实现和平,大家都等着回家,再让人去准备打仗,这就有点困难了。比如军,当时的部队思想就是这样的。

  这就像我们平时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团队士气低落,这样一个时间段就需要想办法重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中央是怎么做的。

  1、进行抗战胜利后形势与任务的教育,促进部队的思想转变。各战区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与我们的方针》报告为指导思想,结合部队的思想实际,各级领导亲自参与动员与讲课,编写材料,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使指战员们认识到当前国内和平的线、增强战备观念,促进部队思想作风的转变。以前,军队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还无法适应当前运动战的组织形式。各级政治机关针对部队的这一情况,组织学习《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逐步的提升官军对于当前形势的认识。并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促使部队克服长期以来的游击战习性。通过边打边练,提高部队的正规作战的意识,从而使部队尽快适应了正规作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