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第一星”84岁老航天人忆“东方红一号”背后的往事

时间: 2024-06-18 14:39:39 |   作者: 爱游戏官网客户端手机版

  王权维,84岁,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退休职工。1951年8月参工,1957年3月于北京工业学院速成班学习后,调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部队番号0038部队一大队十五分队),开启航天工作生涯。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中国航天的第一步。

  “东方红一号”畅游太空进行轨道测控的同时,也播放了一首《东方红》。没有电视和互联网,人们只可以通过挂设在厂房、实验室、宿舍区等各个角落的广播,得知从外太空传来的喜讯。

  “一听到这个曲子,就知道与我们有关系。”时隔五十年,现已经84岁的王权维的脑海里,一直保留着这段回忆。“当时地面接收站接收到了东方红一号的信号,然后通过广播放出来。最先好像感觉是有咚咚咚的声音,但肯定是听见了,这个来自天上的声音。”

  当时不过三十出头的王权维,正供职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部队番号0038部队一大队十五分队),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运载火箭控制管理系统产品的生产,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一晃半个世纪,尽管“东方红一号”卫星早已停止播放乐曲,但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未结束。尤其在王权维这一辈航天人心中,它依旧安然运行在空间轨道上,以及每个人的航天梦里。

  1956年初,归国后的钱学森向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钱学森担任了首任院长。

  1957年3月,即将在北京工业学院速成学习班的王权维,被紧急通知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部队番号0038部队一大队十五分队)报道,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事业生涯。

  为了更好的保密,1957年第五研究院接管了“云岗马列主义学院”旧址作为研制基地。“学院是独立的大门大院,有高墙。对外叫机电研究院,外人一律不准进不准看。”王权维回忆,当时还专门修了一条简易铁轨,将一枚“神秘”的导弹运送到学院。“是前苏联送给我们作教学的,好像是V2样弹,有二十多米长。”

  为了搞清楚导弹的结构状况,研究院的航天工作人员们将导弹解剖开四分之一进行研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导弹以及其内部的样子。

  休息时,这枚庞然大物就被立在礼堂旁边,四周被架子围住且铺满席子以遮掩。北京风大,容易吹走席子,露出真身。一经发现,工作人员便立马补上遮好。

  在那个创业初期,对于王权维和共同战斗的航天人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专业相关知识和外语。“我当时的俄文老师本就是学材料出身,所以我都跟着学。前苏联来的图纸,就叫我做金属材料的翻译。一个零件,用什么钢,需要多厚的钢板,都得归整总结。”

  1958年初,中国最早仿制的苏联导弹,即中国首款导弹“东风一号”技术准备工作铺开,王权维就负责了翻译、汇总俄文控制管理系统所选用的全部金属材料的资料,并按时总结造册,提交了合格的订单。

  1961年,随着国防工业研制体制的调整,王权维被分配到200厂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管理系统产品生产,从搞导弹研制转为火箭研制。

  控制系统决定着火箭一飞冲天后的方向问题。怎么纠偏,怎么转弯,依靠的是精密细致的计算。

  在研制火箭运行程序配电器中,控制火箭角度和长度变化的凸轮是重点。最先工作人员们大多通过手工操作机床来加工,辅助工具则是手摇计算机。“想要火箭怎么走,走多少度,以丝(1丝=0.01毫米)为单位,就得对角度对应的长度进行计算测量,再打磨相应的部件。”王权维介绍,六十年代初,加工手段要逐渐开始向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转变,不然没法满足凸轮的数字化精度加工要求。

  在上级技术部门的帮助下,作为数字控制机床加工程序编制员的王权维,和同事们联系到了拥有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杭州市计算机研究所,并立即前往。“每天我们只有从深夜12点到凌晨2点的时间学习编程,且当时用的是图强16计算机,但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大约半年的时间,王权维和同事们完成了零部件精度细化程序编制,用于数字控制机床控制加工,解决了凸轮角度和长度变化关系的精度要求。“数控下,能够使实现以缪(1缪=0.001毫米)为单位做加工。成品的凸轮装在程序配电器上,可以越来越好的控制火箭,比人工加工做出的可靠性更高。”

  经历一番历史波折后,1965年,人造卫星工程再次上马。第七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东风-4号”的基础上加一个固体燃料推进的第三级火箭,组成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从事当年运载火箭控制管理系统研制的王权维,依旧记得“长征一号”的每一点轨迹,也倒背如流一连串数据:“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了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至今,“东方红一号”仍代表着中国速度,在轨道上平稳运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权威涉税服务机构:当前对个别企业追缴税款是正常履职,也是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营商环境

  “你们老爷们儿都不去让小女孩都看不起你们”,宝爸“PUA式”劝宝宝上幼儿园

  大手笔!央企又拿核心宅地,海口这一片区城市更新,线亿!中建智地+朝开+江苏绿建摘北京首宗多业态地块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