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峰会”金融科技论坛:平安聚焦数字化转型助力高水平发展

时间: 2024-12-21 20:03:31 |   作者: 大事纪要

  11月21日,由中国平安、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下简称“乌镇峰会”)金融科技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乌镇峰会金融科技论坛聚焦“数智时代的金融科技”,邀请海内外相关领域的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研究机构,围绕建设金融新生态、赋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智慧治理普惠为民、金融科技服务美好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话交流,为推动智能时代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数字化已成为各行各业进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场景数字化已渗透到金融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重塑信用场景、风险控制场景、金融业体验场景方面凸显新趋势新变化,为金融业拓展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提升客户服务能效、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数字化重塑信用场景,让金融更高效、便捷。信用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数字化技术将征信场景直接和人的生物特征相连,不仅便捷、高效且可获得更好的征信品质。如平安担保的微表情技术辅助进行征信判断,最快30分钟完成信评决策并放款,极大的提升信用认证效率,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金融的便捷服务。

  数字化重塑风险控制,让金融更普惠、可得。金融的专业本质是风险控制能力,通过运用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识别风险、判断风险,形成精准定价,做好风险全流程管控。如平安产险为西藏那曲比如县的牦牛打上数字化“耳标”,为承保藏系牛养殖保险提供切实可依的风险控制能力,让更多偏远牧民享受到保险保障。

  数字化重塑客户体验,让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金融存在一定专业、技术门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金融业也能够给大家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客户消费体验。如平安寿险推出的“111极速赔”,通过智能核保、智能理赔,可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闪赔平均耗时仅7.4分钟,最快的一笔赔付仅需10秒钟;核赔技术理念上基于客户保单利益为原则,坚持“主动为客户寻找理赔”的理由。

  全面数字化运用,得益于行业领先、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在论坛上做了《人工智能赋能金融业务数字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平安的最新科技布局与应用成果。他表示,全面数字化是助力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AI技术是实现数字化的基础。

  平安持续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看、听、说、读”数字化基础技术能力取得突破。“看”方面,平安研发的车影像分析、分流定损和外观件检测准确率超95%,医疗临床多病种影像分析精度超90%;“听”方面,声纹识别1:1场景识别精度超99%,千万级黑名单场景识别精度超90%;“说、读”方面,平安的自然语言理解(NLU)语音机器人意图识别准确率超90%。平安坚持研发技术,通过“平安脑”智能引擎,深度赋能“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业务。在营销领域,通过数字人融合视觉、语音、语义等多种模态,适配多业务场景;在客户服务领域,实现复杂金融场景智能语音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提升服务效率;在运营领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打造数字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运营提效;在风控领域,打造经济智脑助力多层次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等。

  据悉,本次金融科技论坛,除中国平安的主题发言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才、JBA Risk Management总经理曼西·卡拉,及深圳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国内外政策界、学术界、企业界代表也就金融技术发展现状、世界各国金融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及数据要素交易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数字化,是建设强大金融机构的强大引擎。中国平安表示,将继续秉承金融为民的初心,坚定“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持续深入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业务提质增效,并积极以“三省”工程为业务指引、服务坐标,不断推动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持续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携手各方迈进更美好的“数字未来”,不断为增进人民的福祉、建设金融强国作出新贡献。(王凡)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AI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